作为资源领域价格改革的一块“坚冰”
,天然气价改正在博弈中前行
。今年以来有关部门围绕推动天然气价格市场化展开讨论并形成了初步方案
,最终目标是在“十三五”期间实现政府只监管自然垄断的管网输配气价格
,气源和销售价格两头放开
。
按照这一总体思路
,在过去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开展了天然气管道运输成本监审工作并撰写分析报告
,国家有关部门初步制定了管道运输价格管理办法
,正在进一步征求意见
。在降成本压力下
,广东
、浙江等省已经率先拉开了省内管输费及城市燃气配气价格的改革序幕
。
业内人士指出
,天然气价格改革需要整个产业链体制改革的配套推进
,否则可能出现诸多负面效应
。据了解
,目前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已经过数轮修改
,涉及准入门槛设置等具体问题的配套细则也在制定中
。
中国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于2005年启幕,当时国家发改委决定将天然气出厂价统一改为实行政府指导价
。2011年
,部分地区试行价格联动,两广试行“市场净回值法”
,这一模式在2013年推广到全国非居民用气领域
,居民用气则开始逐步推行阶梯气价
。2015年国家发改委又两次推出价改措施
,非居民存量气和增量气真正完成并轨,将最高门站价格管理放宽为基准门站价格管理
。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到2017年
,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基本放开
。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
,“十三五”时期要逐步放开天然气气源和销售价格
。相关行业协会人士称
,今年来有关部门一直在推进市场化改革
,此前有一些讨论
,改革会涉及利益的调整,所以存在一些争议
,但基本的原则还是明确的
,就是“管住中间
,放开两头”
,即天然气价格从“市场净回值法”走向市场化定价方法
,政府从过去的制定门站价格走向制定中间管输配送价格
。”
据了解
,当前我国天然气上游勘探开发和中游输配环节
,高度集中在中石油
、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国有石油公司手中
。其中
,中石油的天然气产量和管道里程分别占到全国的75.5%和86.5%
,八成以上的LNG接收站属于中石油
。在保证国际长约和自己销售利益的情况下
,“三桶油”天然不具备开放基础设施的积极性
。此外
,当前管网管理体制复杂
,从干线到用户终端
,还包括省级管网
、市管网和城市燃气管网等多个中间环节
,有很大一部分用气成本都花在了管输费用上
。
“天然气目前的价格改革重在完善机制 ,首先是中游实现管网独立 。因为管网不独立 ,天然气市场化永远做不到 。至于是成立一家还是多家独立管网公司 ,目前还未有定论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表示 。